七十年代妇女主任_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2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215节 (第3/5页)

“你们村去省城买拖拉机的时候,报纸应该出了,一定要去大学找我。”

    赵新山应承。

    苏教授又转向赵柯,道了一句谢。

    为什么道谢,他没说,赵柯也没问。

    ·

    1975年3月18日,《黑省日报》刊登一篇名为《防患于未然,大涝之下的“幸运儿”》的文章。

    文章只占了四分之一篇幅,讲述了双山公社赵村儿大队在暴雨之前,挖凿排水渠,有效防涝,保住半数庄稼的艰难过程,以及如何在灾后迅速补救庄稼,补种白菜,减少涝灾损失。

    配图选的是赵村儿大队的杀猪宴。

    新闻的要素之一,是具有时效性。

    半年过去,人们对夏天那场二十年难遇、跨时一个月的大暴雨的关注度早已散去,尤其关于种白菜,半年前报纸早就大书特书,甚至措辞比这篇文章漂亮许多。

    所以这篇报道一开始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只是小范围的讨论。

    直到两周后,《黑省日报》再次刊登一篇名为《把热血洒在农村的土地上》的文章,三周后,影响力覆盖全国的《群众日报》又刊登一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

    配图都是苏教授拍摄的赵柯和十一个知青的照片。

    几天后,《青年日报》转载,评论“人力战胜天灾”。

    《红星报》发布文章:《不负韶华,青春在农村闪耀》。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首都日报》、《广播电视报》、《滇南日报》等数个报纸纷纷报道。

    关于赵村儿大队在涝灾中“幸存”的故事,彻底发酵。

    年轻的返乡知青毅然决然地留在家乡担任妇女主任,带领一众下乡知青和农民,在一个偏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