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行星带z (第8/10页)
17%。 还有第三类的小行星,总数约占10%的m-型小行星。它们的光谱中含有类似铁-镍的谱线,显白色或轻微的红色,而没有吸收线的特征。m-型小行星推测是由核心以铁-镍为主母体经过毁灭性撞击形成。在主带内,m-型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半长径2.7天文单位的轨道上。 注:20世纪70年代,通过观察小行星的光谱发展出了分类系统,三种最常见的类型是c-型(碳质)、s-型(硅酸盐)和m-型(金属) 碰撞 测量小行星带中巨大小行星的自转周期显示有一个下限存在,直径大于100米的小行星,自转周期都超过2.2小时。虽然一个结实的物体可以用更高的速率自转,但当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快过这个数值时,表面的离心力便会大于重力,因此表面所有的松散物质都会被抛离。这也说明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实际上是在碰撞后的瓦砾堆中形成的。 小行星带高密度的天体分布使得彼此间的碰撞频繁(天文学的时间尺度)。在小行星带中半径为10公里的天体,平均每一千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碰撞。碰撞会产生许多小行星的碎片(导致新的小行星族产生),而且一些碰撞的残骸可能会在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并成为陨石。但当小行星以低速碰撞时,两颗小行星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在过去的40亿年中,还有一些小行星带的成员仍保持着原始的特征。 其它物质 除了小行星的主体之外,小行星带中也包含了半径只有数百微米的尘埃微粒。这些细微颗粒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小行星之间的碰撞(或微小的陨石体对小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