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6节 (第3/6页)
工匠消极怠工,朝廷还采用“物勒工名”的办法来监督底下的工匠,意思是每造一样物件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哪道工序出了错都能找到对应的人来负责! 这种情况下,愿意主动去当工匠的人并不多,还不如老老实实种地来得自在! 杨修虽看出了问题,却没提醒曹冲,毕竟学院要培养出人才来少不得要三五年时间。 等三五年之后这些学子发现自己被骗了,自己学的东西根本没法给他们前程,还不得闹起来? 杨修却不知道,他考虑的东西曹冲也有考虑过,不过在曹冲看来,粮食产量马上要提上去了,丰衣足食完全不算事儿。 再想办法捣鼓点好东西出来,生产力肯定能慢慢上去,到那时候科学技术用处可不就大了? 这个过程无异于开荒,一开始肯定有很多人不赞同,但也会有仲长统他们这种被新学科吸引的人出现。 先花个三五年把理论基础打好,等人才培养出来了,大伙手头的余钱肯定也多起来了,正好需要找地方花钱! 两边齐头并进,朝廷哪怕只是坐着收税,那也不愁国库空虚,毕竟地里产粮时收一拨赋税,商业交易时再收一拨赋税,那就是两头赚! 长安学院初期也不怕出不了适合变现的成果,棉花、花生、甜菜这些新作物,那样不值得下点功夫去深挖用途?有这么多赚钱项目养着,大可以投钱去搞别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各种学科理论。 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各行各业都会用上这些理论,学院的影响力也会渗入到方方面面。 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能看到成效的,曹冲也不着急,拟定了长安学院的发展方向便把事情交给仲长统负责。 至于长安学院的招生问题,那也不用发愁,长安商联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