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65节 (第9/9页)
承认,会读书的人未必就能为国出力,为民尽心,而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代表于国无用。 所以,用人之道啊,实在是不好把控。 朱雄英再一次体会到,人啊,果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好在,古今往来自科举创立开始,取士之道多有记载,先前没有框死内容的时候考的什么,取长补短,对应着自家如今最缺的人来定,并不是什么难事。 故而,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了,教材。 这一点是朱雄英提出来的,要说也是从朱至那儿得来的灵感,之前朱至带人给朱允炆和朱允熥修教材的时候,朱雄英就上面的内容查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认,这教材确实该重视。 是以,考试的内容放开了,可是这上课的内容,是不是应该也集大成而定,也不至于让人面对书籍千千万万,却不能确定考试的内容都有哪些。 泰定帝面对朱雄英的提议,也问起在座的臣子们都是何想法。 朱雄英提起教材两个字,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原本朱元璋框定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内容的初发点,从各书籍之内挑选出认为可以选为教导的内容,这算不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的思想?这件事从整体来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很多人的想法都在动,最终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教材方面可以由朝廷出面,集各大家修出,然后发布天下,供天下各州府的学子,先生运用。 可是教材到底该怎么出,这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朝廷想要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就会选定什么样的内容以供天下学子学。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