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60章 (第3/3页)
任道台,守着将满月的儿子,享受弄璋之乐;康熙五十二年十月,曹颙已经换了三品补服,成为大清最年轻的堂官之一。 转眼进京已经五年半,又到了十月初一,颁时宪历之日。 午门外,正中间,已经有钦天监设的黄案,御道左右各有一案。中间的黄案上摆放着两本康熙五十四年时宪书,这是恭进给皇帝同皇太后的。御道左边的案上,是奉颁给王公贝勒的时宪书;御道右边的案子,则是颁给百官的时宪书。 黄案上的时宪书,由钦天监监正、监副送至太和门。在丹墀左,监正等人行三跪九扣大礼。而后,由内务府掌仪司官接过,奉至乾清门同慈宁门恭进。 王公贝勒、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齐具午门外。随着听鸿胪寺鸣赞“排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宗室国公按照顺序立在御道上,文武百官则按照品级,分列左右。 随着康熙的御驾到来,鸿胪寺继续赞“有制”,众人皆跪倒。 宣制讫后,众人都行三跪九叩礼。接着,就是王公百官依此跪领宪书。自此日起。康熙五十四年时宪书将颁行天下。 御椅陈设在太和门下,康熙端坐其上,神色肃穆庄严。 虽说众人都不耽搁,跪领一本书用不了多大功夫,但是架不住人多。这一路颁下去,也用了两个多时辰。 待众人领了宪书,就听内侍上前几步,扬着公鸭桑道:“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广场上鸦雀无声。曹颙往六部堂官那边扫了一眼,京里最近好像没什么大事儿。真希望这些老尚书要是奏本的话,能长话短说。 这从寅正(凌晨四点)就从府里出来,在太和门前站了将近一个时辰,颁布宪书前后又两个多时辰,如今已经是正午时分,曹颙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