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58章 定海神针 (第2/6页)
中,以佃户情况最为悲催,就先说他们……平均每人能有3亩田,每年能产麦子450斤,丰年最多500斤,其中4成到5成要交给孔家等大户,老百姓手里的麦子最多300斤,脱粒之后,磨成面粉,也就200斤出头,扣除朝廷的田赋,苛捐杂税,最后能剩下也就是150斤啊……也幸好百姓勤劳,能种一些豆子,油菜,再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摸鱼,勉强度日吧!” 王安石讲述了百姓的生活,他的眼圈也发红了。 “王爷,民生如此艰难,你让他们怎么改种棉花?万一不成,一家老少,就要全都饿死!即便是丰年,商人大户,也能通过压低棉价,抬高粮价,把老百姓多挣的一点钱,都给榨干净了。王某真是惭愧,直到今日,我才清楚民间的状况,如此情形,怎么能推青苗法!王某真是害人不浅啊!” 听着拗相公自责的话,王宁安动容了。 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归根到底,是民间的产能太有限了,效率提不上来,老百姓手里没有余钱。 “王爷,改种棉花,固然能增加收入,充实国库,可是你想过没有,最后的棉布要卖给谁,是普通百姓吗?” “当然不是,他们消费不起,大头儿还是要卖到海外……不过棉纺发展起来,或许能吸纳一些老百姓就业,他们的收入还能提升一些。” “王爷,你断然不能做此想!” 王安石断然道:“普通百姓,种了一辈子田,他们不懂棉纺,尤其是蒸汽机,他们连听都没听过……还有,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