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33章 好大一盘棋 中 (第2/5页)
学。现在实证派走的是“高价教育”路线,从蒙学开始就走允文允武,文理兼修的路子,到了小学阶段则是六艺书院的精英教育,然后才是大学阶段的学宫加学院教育。投入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必须得有大量的“财子”买单。所以要在全国推广根本不可能,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后世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搁在中世纪,那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所以在今后的几百年间,能上大学的,终究是少数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统一以云台学宫的学问为标准取士,那么取出来的士肯定是很能干的。但同时也绝了普天下寒门士子的上升之徒——从云台系的蒙学一直念到学宫的学院毕业(云台学宫的学制也在不断改进,学宫和下属的学院已经渐渐合体了,三年学宫课程被精简到了两年,之后是两到三年的专业学院课程),前前后后需要十四五年的时间。期间花掉的学费,怎么都不会少于两三千缗。 这个数目对于界河商市、京东商市的大商人而言根本不算什么,再让他们出上万缗赞助费也没问题。对于北沧州骑士和界河、京东两市公吏,还有云台系的学宫、书院(包括蒙学、六艺)的二代们而言,也有种种减免学费的政策,负担起来也不是难事儿。 可是对于大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言,除非做了官,否则一辈子也赚不到3000缗,哪怕是个中等以上的地主,也没有那么高的收入——宋朝的地主其实是很穷的! 所以苏辙、陶节夫等人谋划出来的科举改革,就采取了一个“进士再教育”的办法。 还是用传统的办法取士——这个绝对不能变!如果加入许多实证学派的知识,到时候进士科都是一水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