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2章 李纲同学 (第3/5页)
的人物,在吕惠卿的关照下,他的官运也非常不错。 因此作为李夔的儿子,李纲即便再仰慕苏东坡的学问,也不好公然拜入门下。要不然就让他的父亲李夔难做人了。 武好古喝了一口水,面带微笑:“是这样,东坡先生在云台办学乃是官家的意思,日前已经复了龙图阁学士,授了朝散大夫,现在就等提举云台学宫的差遣下来了。 而这所云台学宫,并不是为科举而立的,所传的学问,一是实用之学;二可以传播于海外的儒家经义道理。” 李纲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科举对他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之所以这一科没有去应,是因为他父亲李夔认为儿子的学问都在应举上,便是中了也做不好官——对于高中倒数第一名进士的武忠义而言,高中就是成功!而对李纲这样前程似锦的“进士二代”而言,进士不过是块敲门砖,荐跻两府才是目标。 而要荐跻两府,光靠锦绣文章是不够的,必须有经世致用的学问,否则做个翰林学士也就到头了。 可经世致用的本事上哪儿去学呢?大宋朝的书院到处都是,不过大部分都是为了应试而开办的,瞄准的都是科举考试。即便有几家是做学问的,也都是以求大道为目标,涉及的实学并不太多。 至于国子监管辖的国子学、太学和武学,虽然早在王安石当政的时代就想用它们来培养合格的官僚,但是搞了那么多年,还是个科举培训班。 而想学实学,整个大宋最好的去处,大约就是琼林苑里面专门给没卵子的宦官读书的地方了——虽然北宋文武官员的实干才能比之汉唐明显不足,但是北宋宦官的素质和cao守倒还是不错的…… 李纲当然不能去琼林苑读书了,所以对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