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东路军 (第1/5页)
“赵匡胤进展如何?”刘承祐目光东移,落在川东地区。 就如战略筹划的一般,此番伐蜀,分北、东两路进军,北路为主,东路为辅。相较于北边蜀军重兵云集,兵卒粮械,支持便利,蜀军在川东,实力要弱了不止一筹。但是,自东路进军,道途要远得多,并且不乏险要。可称便利的,在于长江水道,军队、粮秣、器械之转运,着实方便许多,但也需越过三峡之险。 至于东路统军的主帅,刘承祐选择了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辅以禁军将领刘光义、张永德、党进以及荆北州兵,再加江陵水师。 听皇帝问起,柴荣说道:“东路进军,时间要晚些,根据最近的军报,赵匡胤于十八日,自秭归发兵,率水陆大军两万,出巴东县,西向夔州。目前暂无新的进展,不过北面既然建功,东路的捷报当在不远之期!” “给众卿讲讲川东蜀军的情况吧!”刘承祐吩咐着。 李处耘接话,介绍道:“据察,蜀国于川东地区,屯兵并不多,总计不足四万,久疏战阵,战力低微,近年来蜀地不稳,分散各地弹压镇守。起初,仅以万余人,驻守夔州,在我朝夺荆湖之后,增兵十营,算上乡镇之兵,也不足两万。 夔州乃川东门户,地跨巫峡两岸,如欲西进,必需攻破夔州。蜀军布防,主要围绕着巫山及奉节,巫山为主,以巫峡险要为依托,沿岸筑松木、三会、巫山等寨,分兵据守。 蜀夔州节度为庞福诚,乃孟知祥旧将,有兵略,久镇奉节,但年逾六旬。观蜀国军中,尽是老将,以一六旬老儿守户,可见蜀中无人! 是以臣认为,东路当无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