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_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象 (第3/5页)

样的智能设备当然只是一种远景规划,但最起码的一些电子传感、电子控制之类的功能,在辰宇公司未来的产品中还是必须具备的。

    杨海帆是一个实干家,自从冯啸辰和他谈起生产工程机械的设想之后,他就在全面地考虑需要解决的障碍问题。张国栋的加盟,使辰宇公司的机械技术方面有了足够的保障,但张国栋只是一名机械专家,不是电子专家,电子技术方面的瓶颈,依然困扰着杨海帆。

    如果能够借帮助军方开发排雷机器人的契机,与军方的电子技术人员取得联系,那么公司就相当于在电子技术方面拥有了一个坚实的后盾。在各项工业技术中,电子技术恐怕是中国最大的短板,与国外的差距远比其他方面更大。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民用领域,军方拥有的技术还是非常强大的。

    这就有点像前苏联的一个笑话说的那样,电子工程师们能够在莫斯科接收到远在南太平洋的电子信号,却收看不到莫斯科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究其根源,就是国家把技术力量都投入到了军事领域,民用领域则被忽视了。

    80年代初,中国在雷达、无线电通信等方面技术水平都很不错,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计算机也能跻身于世界超级计算机的行列。可在民用电子技术方面,就非常尴尬了,各地的电视机厂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各种元器件也严重依赖进口。好不容易有几条集成电路生产线,还是从日本引进的二手设备,水平落后于国外好几代。

    在这种情况下,找一个帮部队开发设备的理由,从军方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支持,的确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这样一想,似乎杨海帆最初提出这个想法,就是存着要占军方便宜的心思,这如何不让杨海帆觉得难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