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49 (第2/4页)
去地方上任将作监丞,后才被召回京中担任馆职。在馆阁中连连升迁后,再为翰林学士,后主管审刑院,接着升任尚书主客郎中,又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 这份让人眼花缭乱的履历的结果,就是让他初初迈入不惑之年时,就已以右谏议大夫拜参知政事。 在一干位高权重的同僚之中,他如此岁数便当上副相,绝对称得上是小年轻了。 如此炙手可热的显贵,想要结交他的人,不知凡几,尤其明争暗斗的寇准与王钦若等人,一度有此意向。 然王曾却对两派都不甚搭理,单纯于政见方面,则较欣赏寇准所为。 他曾赞和数次,便被丁谓等人视作是寇准一派的了。 而不论旁人如何看待,王曾仍是公事公办、我行我素一般,私下交游的对象,也只以馆职时的旧交,或是其他官部任职时、感情甚笃的昔日同僚为主。 晏殊曾受他相邀数回,交谈甚欢,不免对他颇为推崇欣赏,亦有意向其引荐陆辞。 不想还未等晏殊提起具体名姓,王曾便直接猜出了陆辞的名讳,爽快表示,自己早有意与其结识,苦于无人引荐而已。 若非那回陆辞忙于雕琢木龟司南,就不会错过迫不及待地来寻他数回的晏殊。 陆辞对王曾相邀的意图,自有诸多猜测。 是为王钦若之事,还是为寇准之事,或是,为小太子之事? 陆辞漫不经心地看着沿街的店面摆放的琳琅商品,不知不觉间,就已到了王曾位于春明坊的赐宅前。 不等他报上姓名、再道明来意,门仆就已一眼认出他来,赶忙恭恭敬敬地领着他,越过前院,直往后圃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