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卷阅读37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77 (第4/4页)

,也还是不得不让对方失望了。

    倒也有出自为对方考虑的缘故:官家为将他谪至秦州,不惜大病一场,如今又卧病在床。

    若太子有违官家意愿,强行将他召回的话,即便有军功撑着,旁人难以反对,却不碍着他们对太子的‘忠孝’多加置喙。

    况且,当他留在京中时,小太子好像太黏糊了些。

    唯有在他离汴京远些的时候,小太子身上才会出现突飞猛进的成长。

    ——于情于理,都得留在秦州了。

    陆辞解决了这桩犯难的事,心情很是松快,继续念信。

    赵祯紧接着又问起,关于狄青的赏赐,当要如何处理?

    按常理而言,以狄青在那一战中惊才绝艳的发挥,破格将其纳入军中,再予以提拔一从八品的武官职位,对未经遴选,只是一介白身的狄青而言,已是极厚的恩赏了。

    但赵祯亦记得,小夫子对那义弟常是赞不绝口,且不仅安排几位义兄帮忙、还不时亲自辅导其课业……显是无意令其入伍从军的。

    赵祯灵光一闪下,索性在信中如此提议:“……不若待小夫子回京后,亲自主持新式制举,我再下诏,赐其于制举军谋宏远武艺绝伦科免阁试应举,何如?”

    陆辞念及此处,不免意动。

    作为教授狄青最久的人,他对狄青的课业水准,自然最有发言权。

    策论还好,有远游各地的积累,亲而不懈地练习,又在他的强行拉拽灌输下,绝对称得上是上了正轨了。

    但在诗赋方面,却鲜有长进:现今就是个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才能不足,唯靠勤奋来补。

    却并不是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