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东部大开发(一) (第5/6页)
船在此分开。一艘驶往威远城(今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而齐远山所乘坐的“守望3号”则前往威海。 12月28日,“守望3号”经过潘家堡(今澳洲道格达斯港),抵达威海(今澳洲凯恩斯市)。它将在此停留三日,卸下数台纺织设备和配件,以及部分粮食、金属农具,然后再装运布匹,继续南下,经高平堡(今澳洲因尼斯费尔市)、广陵堡(今澳洲汤斯维尔市)、上谷堡(今澳洲鲍恩市),最后抵达云阳城(今澳洲麦凯市)。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威海城的面积已经扩大至原来的数倍,城区面积达四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到九千余人,成为仅次于建业城和新淮安城(今澳洲帕默斯顿市)的第三人口重镇。而整个威海地区人口也突破三万,在去年六月间,撤总管区,成立威海府,府址亦为威海城。 明年一月份移民到达后,移民部还将往此地分配五千余移民,继续夯实和扩大该地区的棉纺中心地位。 尽管威海府和南边的云阳地区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是快速增长,每年的移民人口更是大半分配至这两个地区,但经过数轮改造升级后的威海棉纺厂却始终处于棉花原料的短缺状态,一年当中总会存在两三个月的机器闲置情况。而到了每年的棉花采摘季,也会面临劳力短缺,使得两个地区的各级政府不得不进行全民动员,倾力投入棉花采摘和收购。 如今,依赖于威海棉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整个大齐王国的棉布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自给,对大明和印度的棉布需求大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