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八一章 大炮和文化 (第1/6页)
1641年8月5日,汉洲,黑山军营。 “轰!”一声炮响,一颗弹丸从炮膛中瞬间飞出,然后远远地砸到前面的数百米的地方。 毕懋康回头看了看旁边的炮管,嗯,一切正常,没有出现任何裂纹。 “如何?”毕懋康问道。 “一共打了多少发炮弹?”齐天问道。 “有一百二十多发了。”毕懋康答道:“现在看来,这炮管仍旧完好,说不定还能将就打个数十发炮弹。” 齐天点点头,受限于这个时期的炮壁强度和厚度,这门3磅的火炮居然打了一百多发炮弹,而炮管无任何裂纹和变形,说明这门试验性质的丝紧身管火炮已然取得成功。那么,以后黑山军器厂,就可以按照丝紧身管技术,继续铸造口径更大的火炮。 丝紧身管火炮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用钢丝,按照一定的角度缠绕火炮身管上缠绕多层,向内积压,给身管产生一种与膛内压力相反的预应力,提升炮管强度是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减少炸膛几率。相较于目前的筒紧身管火炮,丝紧身管火炮可以铸造的更加轻便,且加工难度和技术要求更低。 当然,这种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纵向刚度差,炮管在射击扰动和自重作用下,长时间运用,容易弯曲,射击精度得不到保证。但在这个时代,这种丝紧身管火炮技术却远远超出同时代铸铁或铸铜火炮。 要知道,丝紧身管火炮技术要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才慢慢摸索发明出来,将方形截面钢丝紧密缠绕到炮管上,通过钢丝张力抵抗炮管射击应力,以增强性能,并用在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