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七章 参场书记 (第4/4页)
着茶水嗑着瓜子,随便闲聊。 说着说着熟络了,林启越少不得就谈起关于参地综合利用的一些事情来,主要是征询许世彦的意见。 要说别的,许世彦懂得少,要说是跟人参有关,还真是没几个能跟他比的,毕竟他还有前世的记忆和经验呢。 这个参场,别管是国营还是地方,主要都是种参,所以别看一参场都是工人,干的也是老农民的活。 但是参场只种人参不种地,工人领工资,不挣工分,福利待遇也好。 八六年开始,县属几个参场都开始实行家庭农场生产责任制。 总场把各年生人参划成小份,承包到家庭进行田间耕作管理,产品交总场,由总场核算。 九七年,一参场改制,成立了抚松东方参业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筹集了资金两千七百万,使一参场的产业达到最辉煌时期。 应该说,从八六年到两千年,是一参场发展最好的黄金时期。 那时候,一参场的职工都有钱,日子过得好。 一参场的姑娘外嫁的少,要是东岗镇这头的姑娘能嫁去一参场,亲戚朋友都跟着高兴。 有一年,一参场搞场庆,各种农用三轮、汽车、摩托,绕着东岗半圈儿,那时候是真的红火。 两千年往后,一参场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败。 工人只能向外发展,自寻出路。 没过几年,一参场就这么黄了,连一参场的加工厂,都便宜卖出去了。 后来赶上省里直接成立池西区,专门搞旅游开发。 一参场那些职工都有退休,房子拆迁都换了楼还得了钱,反正日子过得也都挺好。参娃的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