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4章杨氏 (第2/5页)
斌带队出使晋阳还存着很大一部分公心的话,那么加上一个杨恭仁,就完全出于裴矩的私意了。 杨恭仁可不光是跟萧皇后能说得上话那么简单。 这人岁数也不小了,乃北周上柱国,隋司空,观王杨雄长子,杨雄其实同样也是后来演义中靠山王杨林的原型。 而弘农观王杨雄一脉,却是隋室亲戚中最显赫的一个分支,正经的皇亲国戚,文帝杨坚登位时,他们这一脉没少出了力气。 而到了杨恭仁这一代,兄弟子侄众多,若非有杨广这么个短命鬼,弘农杨氏子弟走到哪里,都是高人一等,怎么会像现在般落魄失意? 杨恭仁的经历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北周末年出生,杨坚登位后得封官职,那会儿杨恭仁也才是十几岁的少年人。 仁寿年间,这人资历渐深,出任甘州刺史,治政考绩上佳,外加平胡有功,被召回长安任职宗正少卿。 到了大业年间渐渐得到重用,脑袋上的官帽一年比一年大了起来。 到了大业末年,他和屈突通两人率兵在剿灭杨玄感之乱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升迁开始加速。 其实,若非皇亲国戚这个名头儿的拖累,外加弘农杨氏很是显眼儿的缘故,以杨恭仁的才干,应该能在四十岁出头儿的年纪上出将入相才对。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谁让他是观王杨雄的儿子呢,不但他父亲要压着他,朝中臣子一样不会和他走的太近。 等到天下乱象越来越是明显,杨恭仁也倒霉的陷入了剿匪漩涡之中,先是杨玄感,后就是瓦岗匪和李密。 杨恭仁在河南转战来去,最终兵败逃去了江都。 在江都那样的糟烂地界,杨恭仁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排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