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一对翁婿,两个乌龟流 (第2/9页)
这个数目是赵武的心中盘算,他没对谁说出去。但魏绛提出的出兵数目,正卒恰好是赵氏兵力的一半,辅助兵是赵氏数目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无论是在战斗上,还是后勤补给上,赵氏都休想占魏氏半点便宜——魏绛这厮,一定揣摩透了赵武的心理。这才能准确地将出兵数目恰好控制在这个比列。 当然,以魏绛的性格,为了国家,他不会拖赵氏的后腿;他既不会占赵氏的便宜,也不会让别人占到自己的便宜。 这就是魏氏的家风。 魏氏跟赵氏不同,赵氏是职业兵,召之即来,集结军队速度很快。魏氏则需要在自家领地一个个“里” 的召集武士,双方正式约定汇合的地点是在通城。在魏氏手忙脚乱的发放征召通知的时候,赵武悠闲地带着部队,慢慢北上,路上还有闲情视察各地的春耕情况,以及筑路队的进展。 三月底,赵氏与魏氏的军队在通城合流了,如此,新军算是整装完毕——虽然新军整装完毕,但依旧是半支军队。不过,新军的主将、副将却没有半支军队的觉悟……赵武与魏绛站在通城校场,魏绛满意的看着自己的队伍,频频点头:“咱这支队伍拉出去,即使跟楚国半个国家的军队打一场,虽然不能保证胜利,但总不至于落荒而逃吧。” 魏绛说这话,是因为魏家知道赵武的习惯,他们拉出来的军队也都是甲士。魏氏本来就以制作盔甲著名,这个家族拥有的甲士数量比国君还多。现在他们拼尽余力,也是凑出了一千五百重装甲士,不过他们甲士的铠甲质量明显比不上赵氏。 然而这也足够了,晋国是霸主国,数百年积累下,前任国君晋厉公去世的时候,手头只有八百甲士,所以,新军总数达四千五百人的纯甲士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