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明嫡长子 第623节 (第6/6页)
像是忽然之间,他变了个脸色,不再那么紧张慌忙。 “陛下,臣自就任宁波口岸总管以来,便一直在想,要如何才能将更大规模的商品卖出。丝绸、瓷器虽然也很好,但这些好东西都太贵,哪怕是富裕之国,也最多只有一成的贵胄用得起,甚至一成都不到。那么剩下九成多的人呢?他们的生意谁做? 所以臣便想,最好能有一种商品,要便宜,让大部分人承担得起;要人人需要,所以需求才大;最后还要易于运输。譬如红薯等食品就不是很好,因为食物容易变质,而除了吃,便是穿,所以臣想到了棉布。 棉布,顾名思义便是由棉花制成的衣物,在元代以后,大明就有这样的技术。但大部分人还是穿麻布、葛布,麻、葛虽然有气干爽、舒适排汗这些优点,同时也有质地粗糙、纹理粗狂、不够柔软、刺激皮肤很不舒服这样致命的缺点。这些缺点,棉衣恰好都没有。” 邢观最后一句话说的极有特点,字字强调,仿佛成竹在胸。 朱厚照则略微有些震惊,他第一次听一个大明人和他讲产业发展,“……棉制成品恰好符合你说的这三个要求,便宜、需求大且易于运输。” 邢观再讲,“不止如此,臣还专门去研究过棉花。棉花一物在太祖高皇帝时便已推广至全国,而且棉花适应性强,中原、北方地区大部分都有种植,所以原料来源广泛。其次棉花耐寒,耐涝,干旱与多雨都能生长。还有棉花生长周期短,大约120天到150天就可成熟。” 他的发现应该不算是偶然。 因为到了明朝后期,棉纺织业确实成为一种主导产业了。 它各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致命的缺陷,它不主导谁主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