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724节 (第2/7页)
以决断,他应该汇报到知府手上,看看上级部门是否可以解决。 如果仍不能解决,那么再上报到三司。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政治体制,大案、要案、个案毕竟是少数,不可能为了这些少数,就破坏这个逻辑。否则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全都汇总到京师,那就是朱元璋来也扛不住。 现在夏言就是遇到了一个个案,就是如果他的上司本身就有问题,这怎么办?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任何制度之下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好在田长制之下已经开了一个例外,便是拥有上奏之权,但按照规矩,他仍然不能绕过知府。 而让徐敏带着奏疏前往京师,则是只有夏言这样不顾杀头下场的直人才会做出的事情。 再说句题外话,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奏折,其实明朝没有,奏折最早见于顺治年间,到了康熙年间开始被逐步规范,由雍正大面积使用。 明朝称奏疏,它和奏折看似一字之差,功能上也都是承载官员的一些禀报事项,但实际上明朝和清朝的公文来往,完全不同。 其中区别前文已有赘述,总之可以大略认为清朝的公文是秘密的,明朝的奏疏就是公开化的。 这也就导致,明朝的文臣往往能够抱成一团和皇帝相抗衡。 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另外一个鲜明的差异,就是明朝的皇帝几十年不理政事,国家还在运转。而清朝呢,似乎皇帝稍微不勤政一些,就维持不下去了。 这也是因为,明朝的公文臣子是可以看的,但清朝没有皇帝的命令,就不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