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35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8节 (第3/7页)



    不得不说汤姆逊也是个大伯乐。

    而在理查森跟前的卢瑟福,就更可怕了。

    卢瑟福一生中,虽然只拿了1908年的一次诺奖,还是化学奖,不过他实际上还有资格再拿两次物理学奖。

    后世教科书上浓墨重彩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1911年做的,绝对有资格获得一次物理学奖。

    1919年,他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炼金术”,——通过粒子对撞获得了新原子,并第一次命名了“质子”一词!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级别的成就。

    再加上他擅长指导学生,先后有12位诺奖获得者在他手底下工作或者学习过,他执掌卡文迪许实验室期间,人送外号“诺奖幼儿园”。

    而“园长”卢瑟福的出身却很一般,来自一个农民家庭。

    他生于新西兰,这个时候的新西兰不是什么好地方,堪称蛮荒之地。后世其实依旧人烟稀少,不过自然风景不错,要不《指环王》系列不会把拍摄地选在新西兰。

    关键卢瑟福虽然唯一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还是化学奖,他年轻时候却似乎没上过几次化学课……

    着实有点神奇。

    卢瑟福大学是在新西兰上的,目前新西兰的大学真心不咋地,和大清刚刚起步的大学,水平没差多少。

    卢瑟福在大学里主修数学,辅修才是物理。

    因为选了物理,所以必须有个毕业设计实验才能拿到学位,大神卢瑟福为此选了一个高难度课题:高频磁场对金属铁的影响。

    注意,这只是大学毕业设计实验。

    卢瑟福的文章现在网上搜得到,随便看看就让人心服口服:虽然过了一百多年,仍要由衷称赞他的实验设计水平高得离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