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6节 (第3/6页)
的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哪怕到了一百年后,也没有真心绝对准确的智力测验。 影响智力因素实在太多,智力涉及的各方面也有复杂。 大部分的智力测试其实是偏向于逻辑能力及数理能力,虽然它们的确很看重智力,不过总归是片面的,对于文科、艺术方面的能力测试几乎空白。 总不能一概而论,说一个音乐天才或绘画高手就是弱智吧? 连专业智力测验都无法做到全面,更别提网上那些山寨测试。 记得初中时,李谕自己也做过网页上的那种测试,等待结果的过程还是很惊心动魄的,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 要不为啥“蠢货”是一句骂人的话哪。 当李谕看到手机上显示146时,高兴坏了,到处炫耀自己是个天才。 然后其他同学也好奇测试,结果好多都是140+…… 简直捅了天才窝! 只能权当一乐。 到了李谕穿越前时,iq这个概念正在被逐渐淡化的原因。 这可以看作教育学本身的巨大进步,不把所谓智力看做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 更何况根本无法准确获得所有学生的智力结果。 退一步讲,就算是真能得到,又能怎样?放弃那些智力测验相对较低的学生?专门培养智力高的? 这不就又走进了绝对论的陷阱。 当然了,这是后话,教育学发展到那个地步还需要很多年,尤其是社会本身的发展程度至关重要。 而在早些时候,智力测验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仍旧有那么一些意义。 只不过一定要注意它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怎么用。 第三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