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7节 (第3/7页)
李谕喜欢这种形式,其实自己大不了他们几岁。 但这么一来时间就长了,李谕在北洋大学堂待了整整一天。 到了次日,李谕依旧没能乘上前往京城的火车,因为一同回来的张伯苓已经把严范孙叫过来,拉着李谕去看看刚刚进行完第一批招生的学校。 在两位民国教育大佬相助下,天津的教育推进非常快,只不过校舍建设速度比上海那边慢,好在该有的基本有了。 李谕要求有点过高,就算只是毛坯房用作此时的教室,大家已经乐得合不拢嘴。 靠着两位教育大佬以及李谕的名声,学校的招生非常成功,别说天津本地的学生了,甚至有人带着孩子从通州、保定赶过来。 张伯苓在美国转了一圈,不止看了奥运会,也参观了不少美国的中小学,受益匪浅的同时更加信心满满。 李谕还给他带来了一个更好的消息:“我在荷兰时,范德瓦尔斯先生帮助选派了20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并且都是荷兰的大学毕业生,我准备分散在各地的学堂中。” 张伯苓十分开心:“这可是大好消息!以往我们只能在当地的教会中寻找愿意教课的传教士,可他们往往只在自家的教会学校中,最多偶尔出来上几次课。现在有了正儿八经的外教,对我们的教学实力提升不是一星半点。” 学校要教授的是西学,和符合要求的老师如同凤毛麟角,如今西方的大学生还是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来当老师,再好不过。 严范孙也笑道:“我们又多了一个金字招牌。” 这一批学生是李谕与他们二人在天津合作中学的第一批学生,可以当作南开分校。 张伯苓说:“由于报考人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