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6节 (第5/7页)
粒说的观点大部分都是英国人提出。 近三百年前,同时代的牛顿和惠更斯分别是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代表人物。 不过自从牛顿之后,微粒说渐渐式微,波动说最终大获全胜。 但这并没有结束,微粒说在英国科学界仍旧很有地位。 比如布朗运动是英国人布朗提出; 化学中最早提出原子论的道尔顿,也是英国人; 还有电子(汤姆逊)、质子(卢瑟福)、中子(查德威克),都是英国人发现; 乃至后来反物质正电子(狄拉克)、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这些理论都是英国人先提出来。 反观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则普遍相信以太学说。 洛伦兹已经很接近相对论,但他宁愿花时间去论证以太会膨胀收缩,也不肯放弃以太观。 至于菲涅尔、亥姆霍茨、赫兹、莱纳德等等,统统相信以太! 也就玻尔兹曼是个“异类”,但欧洲大陆有几个人相信他的原子论?历史上玻尔兹曼甚至被逼得自杀收场。 所以爱因斯坦和普朗克这两个德国人提出量子理论,对欧洲大陆来说,可以说非常的离经叛道,面对的压力很大。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普朗克选择了慎之又慎。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量子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而我并没有考虑太多。” 这是普朗克本人的名言。 他也的确只把量子当做了数学上的假设,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毕竟提出量子理论时,普朗克已经四十多岁,本人性格又不喜争强好胜,所以选择了隐藏锋芒。 但爱因斯坦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