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五十四章 没有秦德威的时候(下) (第5/8页)
。 辅政大臣原本有五位,秦板桥离开京师后,便少了一人。 如今兵部王大司马暂代秦德威主持军机处,已经开始驻守文渊阁了。 不妨再继续推举王大司马递补为辅政大臣,也是两便之举,还能见少朝廷的动荡。” 众人纷纷陷入了深思,这是户部尚书王以族本人的态度,还是秦德威的幕后指示?难道传说中的秦德威的布置就是这个? 虽然秦中堂并不在廷议现场,但每个人总是不约而同的想到秦中堂。 有人反驳说:“推举兵部尚书为辅臣,难道朝中无人了吗?还是王大司徒念及私情?” 再传统挂念里,推举辅政大臣应该和推举阁臣模式差不多,“非翰林不入内阁”的那种模式。 王以族又解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辅政大臣中,皆以文事见长,唯一精通戎政的秦板桥,又暂时离开。 所以推举王大司马递补为辅政大臣,便可弥补缺憾。 况 且其他辅臣多是馆阁出身,只有王大司马久任地方,对辅导储君同样不无裨益!” 对王以族能列出几条看似合理的理由,众人完全不感到意外。 政治就这样,对任何一件事物,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列举出对自己有利的条款。最终所比拼的,还是话语权大小。 廷议所在的东朝房里,暂时出现了冷场。 大概“中立人士”也觉得,王以族讲出了几条道理的情况下,犯不上去硬刚,把秦党往死里得罪,那是白白当炮灰。 得到义父撑腰和授权,今天一直再寻找机会表现的赵文华,这时候感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