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80章 怎么突然就成了探花了? (第2/4页)
倒不是真差,而是跟往年“高大上”的华丽词藻相比,今年出了更多“言之有物”,落于实处的考生。 当然了,他们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其实也是因为看了《博物志报》,研究《大明日报》,对大明朝政方向把控更好的缘故。 不像往年,除了大家族重资培养的族中贵子,大山院名师教导的学生,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很难出彩。 朝中科举又不是比谁文章写得好,除了要会写文章,里面的内容也要有东西,不能“假大空”,一看就跟空中楼阁似的。 就像《博物志报》的风格一样,从实际出发,落于具体事件本身,有一个确确实实的落脚之处,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脚踏实地,方能为老百姓做实事,谋福利。 这才是明光帝真正想要的朝中官员。 可是没办法,往年没有《大明日报》,也没有《博物志报》,没有这些七七八八,介绍各地风土人情,地方时政的报纸,有的只是诗书礼仪,在书上写了千百年的“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是思维,是行为准则,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 但…… 那东西,能当饭吃吗? 能够落到实际,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吗? 大家族底韵深厚,大山院名师出没,让他们的“学子”更有机会接近圣人的思想,也更有机会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知道“朝政”是什么样子,该如何做。 可家里条件不好,或者只能去一些不太好的书院上学的考生,他们很难接触到这些东西。寒门难出贵子,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的问题。 当物质不够丰盛时,人的精神世界也会跟着匮乏。 连饭都吃不饱,谁会去追求精神世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