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六章:去留由人,从容不迫 (第3/5页)
以往,反而丧失了锐气,困于此地,岁月蹉跎,泯然众人矣。” 宋志远听完,心头一惊,觉得周分曹所言在理。非池中物,可若困于池中,无法脱身,那也就是池中物了。虽然他并没有像周分曹那样对陈三郎有着深刻了解,彼此接触关系尚浅,但这段时日来,通过对陈家庄的观察,管中窥豹,倒能瞧出几分端倪来。 罢了,从当初被周分曹许念娘营救出南阳府,他的命脉已经和陈三郎绑在了一起,无从选择。 陈家庄外,泾河分流处,水面上静静地停泊着八艘船。 这船长达数丈,吃水很深,并非等闲的帆船乌篷船,每一艘,都能装载上百人口。 许多陈家庄的人都不知道这些船是什么时候建造出来的,又是什么时候来到了此地。 大量可用资源,包括粮食、钱财、铁器、矿物等等,早就一包包一车车地送上了船,然后就是亲属家眷,只要选择跟随离开的,基本都得到了稳妥的安置。 在第一艘船上,陈三郎与周分曹等人俱在,许念娘与许珺父女也在。许念娘面色沉静,不多说话,仿佛搬迁这样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其实在他看来,离开泾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人生漂泊,天大地大,何处去不得? 周分曹禀告道:“李光业等难民没有跟随。” 这不意外,难民们初来乍到,刚立足下来,哪里还愿意继续逃难?倒不如留在泾县,或者会有机会。泾县本地的人口大都持有这等想法。元氏不容陈三郎,却不可能对平民百姓过不去,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元氏不是蛮军,要是屠戮平民,却是丧失民心的事。 陈三郎走了,相信很快换个县令。遗憾的是,后来县令只怕不会像陈三郎这般体恤民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