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征天下_第六十七章 武研院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七章 武研院2 (第3/4页)

它“其长等身,径可及握”,取之极易。这种质地很粗糙的兵器,制作简单,原料价值也很低廉,所以平时只流行于民间,不为兵家所重视。从这些记载可见宋代朝廷对于兵器管制得特别严格的是那些精巧锋利和杀伤力较大的。而朴刀杆棒,一来比较粗陋,人们日常生活中又不可少;二来它们不是骑在马上作战的兵器,而是步行打斗用的,杀伤力小,《武经》所不载,因此对百姓拥有这些兵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时禁时放,缺少一贯之制。《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皇帝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

    朴刀出现于宋代,到了清末前后,才被广泛使用。其起源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当时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于是有人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战斗时再在加柄。宋代禁止民间拥有兵器。《宋会要辑稿》中说,“著裤刀”,即挂在裤子上的刀,因为人们日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于是朴刀得以成为唯一的合法民间武器。

    因此,在《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朴刀多在民间使用,但是在清朝,却破例地把朴刀纳入军队的指定兵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