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征天下_第六十八章 武研院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武研院3 (第2/4页)

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苗刀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首创刀型,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曹锟在河北沧州召募武术人才,设置武术营,聘请聘刘玉春、任相荣等任教习,定名为“苗刀”。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冷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矛刺击,又能当刀劈砍,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苗刀一路包括持刀要领、持刀把位、搏击运用、劈砍要点,以及苗刀的基本刀法。

    历史上早有“苗刀”一词,但那只是对苗族所用各类刀具的笼统简称,非正式称谓。

    苗刀,中国古兵器,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全长约160厘米,刀脊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的比,约一比三。在唐代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横刀和陌刀。唐代天宝年间,大将军李嗣业率部与敌作战时,队伍被敌方的骑兵冲乱,在这种情况下,李嗣业“手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解释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并附有长刀的图样。早在三国时期,在回赠日该国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长刀(三国时五尺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