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2章 红顶商人 (第3/5页)
多余口粮的。 譬如现在的汉国、齐国、赵国、梁国、燕国等等,都是小农经济,在这些国家,政斧要想从百姓手里买粮食,基本就是痴心妄想! 此前项庄一直没有想到这一点,也是基于这样的惯姓思维。 但是事实上,楚国却是个例外,楚国从变法之初便大力奖励工商,经过十年的发展,楚国的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不仅商品式样、种类、品质有了长足发展,而且随着大型手工业作坊的出现,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在楚国,百姓自己种麻织布,远不如从市场上直接购买,自己种粮酿酒,也远不如直接购买酒坊的白酒便宜,而且味道纯正,其余诸如农具、纸张、书藉、餐具等,更是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可这些都需要货币,易货贸易已经消亡了。 所以,楚国百姓出卖多余口粮的意愿就要强烈得多,他们只有将多余的口粮变卖成为货币,才能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改善生活。 也就是说,楚国并不是没有粮食,只是分散在民间,而且老百姓也愿意卖粮。 不过,从百姓手中收购余粮,这是个庞大而且繁杂的工作,让郡、县、乡、亭等政斧机构去干这事,效率低下不说,各级官员肯定还会趁机中饱私囊,这肯定是不行的,项庄脑子里一下就跳出了一个词——红顶商人! 跟政斧机构的官员相比,商人更能吃苦,办事效率更高! 而且跟商人做生意财务明晰,免去了贪墨克扣的风险,商人提供多少粮食,朝廷支付多少金币,一分钱一分货,清楚明了。 华夏历史上,商人地位是极低的,直到满清末年才出现红顶商人。 所谓红顶商人,就是拥有官方背景的特殊商人,譬如大盛魁,清初康熙征准噶尔时,大盛魁的三个创始人被特许随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