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回1988之IT女王 第472节 (第6/7页)
初的初衷完全没有毛病,别人做了这个东西,很成功,至少说明这个套路的东西,一定是有市场的,相当于有一个背书保障。 后来这个东西就被用滥了,有事没事都得找对标。 无论是剧本、技术、数值设计、cao作手法……必然要找一个对标。 有些公司丧心病狂到立项必须写出三个对标的同款产品,否则立项就不予通过。 导致很多人为了立项,而不得不写出四不像的东西来。 安夏自己就被迫写过「残酷浪漫风格的《三只小猪》,唏嘘哀愁的《天线宝宝》」……诸如此类的强行贴靠,寻找对标。 史上只有一位猛女,没进公司前就是百万粉丝的财务自由者,进公司完全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公司要求她写对标,她说:我的项目独一无二,没有对标。 最后靠直属上司力挺,才勉强立项。 从头到尾,公司都不看好,甚至下令测试之后,项目就解散吧。 结果测试效果非常好,反而成为公司那段时间最亮眼的项目。 树理化觉得安夏未免过于大胆了,没有对标的业务,怎么保证它能达到公司的盈利目标。 就连当初最不被看好的人工智能,也是国外已经开始在研究了,大家都觉得此事可行。 “就算是写论文,也得要有参考文献的,什么都没有,我怕无法说服评估组。” “谁说了写论文一定要参考文献的,如果你有实际调查数据,证明你要做的东西确实是有一定的普适性,那就可以。” 这比要找个对标的东西还难,做市场调查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情,不是在马路上随便拦人填填表的事情。 选择什么样的人群,选择什么样的人群,选择多少样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