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11 (第2/4页)
重儒所致。人们都去为了出仕而读书学文,仿佛除去科举一途,读书人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自科学发展至今改变汗阿玛也看见了。粮食产量,百姓生活,造船造炮事关大清国力之发展,都与科学息息相关。而我国士人,前些年全去研究复古、反过来令注释古籍,阐述前人思想的‘小学’兴盛了。唯缺创新之精神,这样状态,一直持续到科学研究院出现成果,才使得民间一批年轻人将眼光放在此。但是在民间,年轻学子放弃科举而投身学习科学,是要被骂父母骂不孝的。以至于科学在国内仍被文人视作小道。” 然康熙的态度仍然很明确:“朕答应你兴科学,却不代表赞成科学成主学超越儒之地位。以儒治国,事关大清之安定,望保成悉知。” “当然,当然,儿臣自小熟读圣人之言,成绩之好多次获得太傅们的赞美,怎么会不知道儒之地位事关国体?” “儿臣以德行要求自己做到更好,也定会在外洋事务上给各国留下大清乃礼仪之邦的印象。儒学是大清的招牌,是国之文化。科学却可以兴国,这二者并不冲突。” 胤礽觉得,除去从上而下进行推动科学的地位发生改变,还可以从方方面面影响民间,从下而上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当上下联通时,科学将成为本国国力飞涨的巨大助力,整个国都会运转起来。 如何推广科学之兴盛,唯有兴办教育,在各地建立学堂。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国之力量推行下去,从京城铺设到各地方。 纳兰性德说的不错,京城之外学、科学已然步入正轨,下一步该是以点到面,全面铺开了。 胤礽回到京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