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笼记_出笼记 第137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出笼记 第1377节 (第7/9页)

逐步进行控制,从“对流区”到“放射区”再到“核反应区”,逐层逐层的控制。

    但,这是二十世纪人类对恒星工程过于简单的理解,假设的方案。

    类似于中世纪时错误预估了“航天科技”,认为人学习鸟类,安装双翼扑翅拍打,就能上天。

    回顾主世纪过去的历史,人类在二十九世纪,就开始着手太阳的戴森环工程,到了三十二世纪的技术,还只是控制外面色球层的外围,到了三十三世纪也就是秦天放为王时,才勉强挺近到对流区,建立起了控制耀斑大小的太阳对流层“信息站“,太阳表面耀斑和黑子的运动轨迹,开始如同电路板一样对称整齐。

    人类征服太阳内区的过程,正如同古工业时代钻研(烧开水)工质发动机。

    从原始的蒸汽机,再到柴油机,以及应对航天和火车的燃气轮机。那三百年中,人类在工质发动机道路上,不断逼近材料电控的极限。但最终,转子工质发动机还是有极限的。

    而人类在三十三世纪开始这七八百年时间,对太阳控制技术也正如在如同雕琢燃气轮机一样开始逼近到极限。越向太阳系内层,人类稳定造物构型越难以存在。只能靠水磨的功夫,花费个几万年,几十万年,将太阳系表面的对流层调节到越来越稳定。

    如此一来,在主世界展开太阳工程所花费的时间,是越来越漫长。而越漫长,人类本身的不可测性,会让这类规划没法持续。

    在过往的历史中,一万年的周期!别说人类帝国,就连民族都兴衰好几回了。而太阳这种主序星,在大尺度的时间上的波动还没开始,甚至连地球出现大灭绝时期的“太阳姨妈期”,人类文明都还没见识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