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守界人_第二百七十章黄河大铁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章黄河大铁牛 (第2/4页)

 黄河大铁牛是我过少数被挖掘出来,却一直露天陈列的文物。

    黄河大铁牛,又称“开元铁牛”、“唐代铁牛”,它是在唐朝时期建造的。

    唐开元时期,随着蒲州经济的发展,蒲州城荣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北上广深”。

    因此,蒲津渡的交通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

    当时蒲津渡使用的还是竹索连舟桥,很显然,这样的桥梁已经配不上蒲州“雄城”的身份。

    当时的兵部尚书便向唐玄宗李隆基上奏,陈述了蒲津桥破败不堪,难载车马的情况。

    河东是李唐发家之地,唐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

    所以李隆基便下诏重建蒲津桥,同时要求新桥能够承担日益繁重的交通重任。

    文武大臣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了造桥方案:

    第一,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第二,加固石堤;第三,铸铁牛为索桩。

    因此,开元铁牛最初是作为“索桩”被创造出来的。

    当时正处于盛唐,朝廷下了命令,黄河两岸的百姓便大炼钢铁,耗费人力、物力打造了大铁牛。

    大铁牛打造成功后,被分别放置在黄河两岸,人们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立了黄河上第一座固定的铁索桥。

    从此,黄河天堑变成了通衢大道。

    元朝末年,由于蒲津桥被毁,蒲津渡也久置不用,所以大铁牛便成为了“镇河铁牛”。

    明朝时,蒲津关成为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所以明朝皇帝又利用大铁牛先后四次建桥,历时百年。

    清朝时期,黄河逐渐向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