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39 (第4/4页)
成这样子,真是委屈了他。】 卫阁老眼见支持自己的人声声附和,中立的人也有些意动,顿时觉得底气更足了,他不着痕迹地瞥了林如海一眼,对方却依旧是面色沉稳地站着。 “以上,乃是老臣之愚见。”卫阁老大义凛然地退了回去。 然后林如海站出来了。 他和情绪激昂、慷慨陈词的卫阁老不同,显得要冷静多了,但是神情淡定并不代表他所说的话没有力度。恰恰相反,当林如海上前一步,不疾不徐地拱手畅言之后,百官觉得:【这场景怎么略熟悉呢?】 再细细一听,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并且深入到前朝初年和本朝各十届文科举入围一甲二甲三甲的人数对比,包含东西南北区域性对比、老中青年龄段对比以及不同户籍类型的对比。 众人一想:【哦,这不是几年前增开哈密卫榷场时候一样一样的么?当时林如海出来也是直接用数据说话,把大家都说得哑口无言,只有信服。今天这架势……】 才走神了一会儿会儿的众人连忙收敛心神,打算细细听下去——毕竟,朝中为官数十载,喊口号谁人不会?尤其是科举出来的,哪一个写文章不是花团锦簇的?方才卫阁老的话,叫翰林院的人来说,能换十种文体,皆是慷慨激昂的。但是真能够像林大人这样一针见血,说动人心的人,却太少了。 林如海的做法很简单,很直白,前朝没有军户这种户籍,初年的科举制度也算是清明,近三十年的文科举子们同前朝初年比,只多不少(当然,前朝末年与本朝初年更加没有可比性,毕竟前朝末年的时候,科举舞弊案都出了好几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