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2节 (第6/7页)
李谕说:“数量要是足够的话,20名吧。要求主要就是会所有常规学科,拉丁语之类的不强求。” 李谕在国内的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有必要招募一批教师,而且这笔钱不需要李谕出,卡耐基提供的教育基金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不出一个星期,范德瓦尔斯就凑够了20人,他甚至很细心地帮忙遴选了一下:“剩下的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10人来自莱顿大学,6人来自乌得勒支大学,剩下4人毕业于格罗宁根大学。”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可是很厉害的,李谕非常感激:“我一定不会辜负教授的付出,更不会让他们少一丝一毫的薪水。” 范德瓦尔斯说:“只要是薪水足额发放,要多少有多少,如今莱顿大学的一位助理,一年收入最好的也不过2000荷兰盾,有些只有一千多荷兰盾,你一下子给7000,好多人怎么能不动心!” 李谕说:“去中国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支教,而且跨越了整个欧亚大陆,自然应该多赚一点,况且到时候,还需要学习中文这项非常复杂的学科。” 范德瓦尔斯很自信地说:“学习的问题你不用担心,这些人连拉丁语与希腊语都会,再学个中文有何难。” 李谕不好意思打击他们,只好说:“总之实在是太感谢了!” 有了这批教师,李谕多少放下了心。 要是等国内有足额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分流到中小学,起码还要再过十几年。 国内几所新成立的高校,刚开始几年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政府岗位,或者在高级一点的学校任教。 李谕很快就给他们订好了船票,先由国内的京师大学堂接应,到地方正好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