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9节 (第2/7页)
微粒说钉死在了棺材板上。 如果,只是如果,微粒说死灰复燃,对岸的英国佬肯定高兴坏了。 不管是百年冤仇的法国,还是刚刚成为欧洲大陆第一的新兴德国,都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光是想想英国佬们趾高气扬的样子就受不了…… 下午,劳厄的论文答辩正式召开。 李谕与几个非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坐在了后面。 等答辩委员会成员入场后,李谕不禁惊叹:这阵容也太豪华了吧! 首先是劳厄的导师普朗克,然后是柏林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兼第二化学研究所所长能斯特、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埃米尔·瓦尔堡、数学家赫尔曼·施瓦茨,以及德国哲学家包尔生。 加上劳厄,一共有三个诺奖获得者。 (虽然李谕抢了一些人的功劳,不过诺奖毕竟很多时候是对人不对事,不管劳厄还是能斯特,肯定不会让他们少了诺奖,毕竟这些人其他方面的功劳有的是。) 五位评委在首排一一坐下,然后劳厄开始了自己的答辩。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光线通过介质之后的反射、干涉现象,通篇都是理论,没有什么实验相关的内容。 最终评委会一致给出了“优秀”评价。 劳厄接着又进行了答谢,提到的人物都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除了上面几位答辩委员会成员,还有布劳恩(1909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希尔伯特、克莱因、瓦拉赫(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伦琴等等十几位当今科学界的大人物。 李谕光听这些名字就感觉头皮发麻,一个人能碰到其中一两位作为导师已经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