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南桓温(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南桓温(一) (第23/29页)

见鬼子不挂弦儿”的主儿。

    拿赌徒说事儿,原来是东晋的山本五十六啊!众大臣皆倒。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就让事实来验证吧。

    蜀道险要,天下共知,成汉主李势也就把蜀道当成了马奇诺防线,防备松弛。桓温率军长途跋涉,347年2月,大军已行至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

    李势得到战报后,才略微有些惊慌,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和大将昝坚等率军迎战。

    347年3月,晋军大部队到达彭模(今彭山东北),离成都只有两百里。

    成汉军属仓促应战,军情不明。大将昝坚率军到了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与桓温正好走了个劈叉。昝坚不知晋军具体位置,只好率军在犍为傻等,在初战中充当了打酱油的角色,与滑铁卢战争中法军的格鲁希元帅一样,关键时刻跑偏。

    桓温则在彭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与众将商议进军方略。会议上形成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多数意见,兵分两路,分进合攻成都。

    部将袁乔坚决反对,提出第二种意见:我方孤军深入,若得胜可立大功,若败了就全军覆没,故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如今,咱们兵力不占优,如果再分兵力量会更分散。咱们应该合势齐力,丢掉辎重,只带三天粮草,破釜沉舟,全力进攻,必可一战成功!

    哪种意见对?

    1272年之后的1619年,中原王朝集结全国20余万精锐部队出击东北,采取的战略即是分兵四路进军。对方只有不到6万部队,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结果,5天之内三路进攻大军被歼,只剩一路逃回。25年后,中原王朝亡。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大明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