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1章 【来自港府的反击】 (第2/6页)
碌,承价竞价之中,各财团大联合终于完成,最终由南丰出面以20.4亿港元投得。 这幅地的买家有13家发展商,它们是长实、南丰、新时代、新世界、新地、信和、嘉里、恒隆、恒基、太古、百利保、新加坡发展银行、中国海外。其中大古是英资;信和、嘉里、新加坡发展银行是东南亚侨资的在港公司;华夏海外是中资,隶属华夏建设部。 据称整项发展计划总投资约30亿港元,由长实出任项目经理。 第二幅元朗的地拍卖,简直就是第一幅地的翻版。起价4.8亿港元,每口1000港元,只叫了三口便彻底冷场,拍卖官只得以5.1亿港元落槌。第二幅地财团组合数更多,达15个。除上述的13家财团外,庄士企业及广生行亦欣然加盟。 参加拍卖会的采访记者及“观察家”顿时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这是发展商以行动向港府摆姿态,切勿以强硬措施冷却楼市,否则会影响卖地收入;亦有人担扰发展商垄断组织买入低地价,可以赚取惊人利润。 5月27日《大公报》发表社论。社论说: “可以说,这是近年拍卖场上少有的冷落景况。以往,多半竞投激烈,屡创新高……事实上,(官地)地价一下子暴跌1/3,也终究不是香港整体经济之福。以5月26日卖地的反应为例,股市就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地产股急跌,投资者不知所措…… 地价太高,要回一回;楼价太贵,与市民的购买力脱节,要作出调整。这是大家的共识,也希望能见到这种情形有秩序地、温和地、缓慢地出现,而非急升之后出现暴跌。5月26日的卖地,是特殊环境、特殊因素的产物,不能以此为准,否则,会添增香港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