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6节 (第9/9页)
和一线军队抽调而来的教官三百人,军校不仅是新兴军事人才的摇篮,同样也能成为许多伤残、老迈退役军官发挥余热的地方。 朱由榔给教官们的待遇不低,最基层的教官也对标哨总待遇,日后军中那些年纪较大的将佐退役后,除了兵部外,兵苑也是一个好去处。 此时教导师建立已经超过了三年,超过五千人被培训后输送到各军当中,至少能影响到全军一半以上单位,大大加强了朱由榔对于军队的掌控力。 并且,这些具有文化素养的军官,在经过基层锻炼以后,迅速成为了枢密院的中坚力量。 参加完兵苑入学仪式后,朱由榔并未马上回城,而是继续往城外秦淮河西岸,莫愁湖以南的地区去。 江南是此时中国经济的绝对重心,故而光复之后,随着战事平息,武备局的工厂也开始进行搬迁。 胡璇经过和左右侍郎宋应星、王应龙讨论后,决定在南京、南昌、安庆、宁波分别建设厂房,其中南京规模最大,用于装备卫戍军队,南昌、安庆的兵工厂和大冶一样,位于前线不远,便于日后北伐之时,供应大军。 而宁波的工厂比较特殊,是为了海军设立的。 随着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部下辖的武备局和矿务局也在飞速扩充。 到了光烈三年,整个工部所辖的各级工匠已经过万,工部一度成为六部当中,预算开销最大的单位,原本避之不及的冷板凳,地位也因此上升,话语权重甚至超过了礼部、刑部,以及被砍掉了一半职能的兵部,成为和户部这种钱粮大户平起平坐的存在。 厂房建在秦淮河边,方便利用水力车床, 新任提举南京武备分局的,正是宋应星之子,此时已经升到了工部主事的宋士意担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